“如果有机会对80多年前的联大青年说一句话
我会坚定地告诉他们: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昨晚
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
在清华大学完成首场演出
掌声,一次次响起
谢幕,久久不愿散去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演员邱雨的感慨
成为整晚最动人的注脚
一部由师生共创的剧目
为何能让今天的我们热泪盈眶?
今天,我们走进这群人——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剧目总导演、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建鑫说。
时光倒回两年前。那时的《西南联大》剧组还是一个260余人的庞大团队,演出时长超过两小时。历经700余天的精心打磨,如今的团队已精简至80余人,时长压缩到90分钟。对沈导而言,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一场艺术的淬炼。
“艺术表现更加凝练的同时,我们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沈导解释道,“剧组里一人饰多角是常态,这对年轻演员是挑战,更是成长。”在他心中,始终立着一座艺术的丰碑——经典舞台作品《东方红》。“我们将它作为标杆,就是要以音乐舞蹈史诗这种最富感染力的形式,让西南联大精神'走得更远'。”
“作为西南联大文脉传承者,云南师范大学创排此剧,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当代诠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晓琼说。为了确保这份精神财富得以延续,学校建立了独特的"传帮带"机制——从2023年至今,已成功培养五批学生演员。这些年轻人不仅在传承历史,更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作为该剧的史学顾问,西南联大研究专家吴宝璋教授对年轻的主创团队给予了真诚的肯定。他说:“主创团队虽然年轻,但非常有气魄。”面对已经存在的各类西南联大题材文艺作品,他坚定地认为,西南联大所承载的精神内涵非常深厚,艺术呈现十分多元。对于与西南联大血脉相连的云南师范大学而言,创作一部能够“留得下、传得了”的舞台经典,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也得到艺术界内专家的认可。云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音乐家钱康宁在深入了解剧目后,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样的”。他认为,一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成功,关键在于音乐与舞蹈能否支撑起剧情、打动观众、令人回味,而《西南联大》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创作团队没有辜负使命。他特别提到,剧中的舞蹈部分从初演到公演实现了质的飞跃,几乎达到脱胎换骨的程度,充分展现了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的扎实功底。经过反复锤炼,整个剧目在艺术质量和完成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以往存在的短板得到有效弥补,最终呈现的艺术深度与文化底蕴,彰显出一所高等学府应有的专业水准。
对许多参与《西南联大》演出的年轻演员而言,这段经历已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
曾在剧中饰演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王文毅,至今回忆起这段演出经历仍满怀激动。他表示,能够扮演华罗庚教授是他艺术生涯中的荣幸。为了准确诠释这一角色,他与团队成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深入研读了许多关于华罗庚教授的生平资料。通过这次演绎,他深切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先辈们崇高的精神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厚重内涵。
同样,梅贻琦先生的扮演者余垚也深受这次演出经历的触动。他坦言,演绎如此光辉的人物形象,内心既充满激动又带着几分紧张。为了不负这一角色,他在排练开始前就主动前往西南联大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关于梅贻琦先生的珍贵史料。在无数次的排练和演出中,他一次次被梅贻琦先生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他的表演能力,更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精神烙印。
在《西南联大》的演出历程中,年轻的演员们不仅用表演传递着历史,更在心灵深处与那段岁月建立了深刻的联结。
对于仍在参与演出的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路琦来说,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坦言,每当演绎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经典场景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与气节。这种感受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而愈发深刻,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他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
已从剧组毕业的研究生邓瑞珂,至今仍对参演经历记忆犹新。她特别提到舞台上那些精心设计的道具——那些复刻的“火腿椅”、泛黄的书本,每一个细节都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而云南民歌、花灯等本土艺术元素的巧妙融入,则让红色故事焕发出接地气的生命力。作为同样在这片云岭大地上求学的青年,她深感自己与当年的联大师生共享着同样的青春。她曾动情地表示,如果真能与80多年前的联大青年对话,她一定会坚定而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为救国而求学,为兴邦而读书。如今山河无恙、文脉绵延,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西南联大》的演出不仅是一种艺术呈现,也是一次精神的传递,更是云南共青团携手高校探索落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范式,在广大观众和青年学子中激起层层涟漪。
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郑伟俊从育人角度阐释了剧目的深层价值。她说:“西南联大与五四运动一脉相承,‘刚毅坚卓’的校训正是五四精神的延续。通过这部剧,我们希望引导更多青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赓续中华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来自不同领域的观众也从各自视角分享了观剧感悟。28岁的乡村教师罗娟在观看后深受触动,她坦率地分享到看到联大师生扎根云南办学的场景时瞬间泪目。“西南联大精神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就是让理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云南大学学生马东对《泡茶馆》一幕情有独钟,他认为演员们用风趣幽默又接地气的表演,生动再现了联大师生融入当地生活的场景,这正是“用青春语态讲述青春故事”的完美诠释。
云南青年蔡芳则从另一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这种舞台艺术的呈现形式比教科书更加生动形象。她坚定地表示:“时代虽变,但我们为国家崛起而读书、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志向不能变。”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巩丽的感受尤为深刻。她激动地说:“我特别想告诉联大先辈‘这盛世如您所愿’。”最让她动容的是《峥嵘岁月联大往事》中师生们在战火中坚持求知的勇气与决心,她为自己能在流淌着联大血脉的校园学习而感到无比自豪。
现场观众杨素芹的感悟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观者的心声:“通过剧目表演,我沉浸式地感受了西南联大那段光辉历史。”她深刻体会到,“我们青年一代,要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从青春执炬的创作初心
到砥砺前行的排演历程
再到青春接力的广泛共鸣
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剧目
已超越普通演出的范畴
成为一堂生动且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
它让我们看见
西南联大精神从未远离
它就蕴藏在铿锵的台词间
坚毅的舞姿中
更体现在当代青年
今晚
我们继续——在清华舞台
不见不散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lhtnsPofWYPcHLyuWkq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