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旗。紫色三角下,是三校同心的印记;马约翰夫人连夜绣制的针脚里,是烽火中的热忱。它曾引领游行队伍呐喊,曾漂泊海外半个世纪。如今静静伫立这面校旗前,仿佛依然能听见那段岁月里 “爱国、民主、科学” 之声的回响。这面校旗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西南联大精神的生动注脚。
这面校旗长1.45米,宽0.8米,内有一个紫色等腰三角形图案,三角形上有黑色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字样,象征着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之间精诚团结、合作办学的紧密关系。

珍藏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土布校旗。(西南联大博物馆 供图)
“校旗背后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据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冯颖介绍,1941年,昆明市举办全市运动会,尚无校旗的西南联大群策群力,由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夫人连夜用土布绣制了这面旗帜。运动会后,这面校旗在西南联大得到广泛使用。在1942年1月的“倒孔(孔祥熙)运动”中,西南联大学生高举着这面校旗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高呼:“欲求抗战胜利,先从‘倒孔’做起!”爱国民主之风迅速传遍昆明,校旗也成了西南联大精神的象征。此后,在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人们都能看到西南联大校旗的身影。
这面旗帜后来由西南联大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校友沈元寿带到美国,在海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1996年,原联大体育组教师黄中孚先生受托将这面校旗转交给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请其带回北京。1998年,清华、北大、南开、云南师范大学四校商议后决定,将这面校旗送回西南联大旧址,由云南师范大学永久珍藏。
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同联大校旗一样,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原文链接:一面土布校旗,承载着西南联大的热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