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应邀在睿智5号楼报告厅作了题为“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的讲座。讲座由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忠锋主持,学院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廖圣清老师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暨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受众与传播效果、计算传播,并在计算传播领域开设国内首个博士专业方向。他的主讲课程有《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同时出版专著《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传播与中国受众》,发表论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上海市民的意见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媒介的碎片化使用:媒介使用概念与测量的再思考》等。
廖圣清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意见表达在社交媒介表达的重要性。他以“长春长生疫苗”为实际案例,认为在意见表达的基础上,网络平台、意见群体和意见表达的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深刻影响。通过与同学现场互动,他深入阐释了网络新闻回帖的内在原因即意见表达,同时辅之以“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引出“群体极化”这一重要概念。

廖圣清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新闻回帖作为意见表达的基本状况;群体极化的基本构成此次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廖圣清教授指出,群体意见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意见表达总体上持极端态度,负面情绪倾向明显;意见表达网络结构松散,互动程度较弱;以文本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意见表达传播网络结构中,网络同质性对群体极化显著影响,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则没有显著影响;中国语境下,回帖评论文本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产生影响,但仍需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廖圣清教授希望通过本次分享,能让同学们对群体极化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副院长杜忠锋以2019年“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对廖教授谈到的网络回帖如何影响群体极化作总结发言。
(传媒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