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媒体师大 - 正文

人民教育 2025-11-09 聚焦强师路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教师队伍建设平行论坛亮点来了

2025-11-09  

全国1885万教师,如何面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面向“十五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是什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征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案例”活动启动。

11月,北京,收获的时节。一场论坛为年度教育答卷写下了关键一笔。

11月6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是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召开的。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平行论坛由《中国教师报》编辑部承办,与会代表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图片

政策风向:

教师队伍建设迈向体系重建。

  • 将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大学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来源,构建多学科、整合性、应用性、学术性联动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和质量。
  • 学龄人口“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对教师资源配置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尽快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会同公安部打击侮辱、诽谤教师言行27起,在全国教育辟谣平台上线“涉师谣言曝光”板块,以正视听。
  • “我国1885万教师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主旨报告中说。
  •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育系统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线,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风貌。
    一是教育家精神宣传弘扬形成声势。通过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等活动,挖掘宣传大量一线先进典型;通过中外记者见面会、专题专栏、纪录片、优秀影视作品等多渠道宣传,引发了全社会广泛共鸣。
    二是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全面深化。启动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实施“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本研衔接培养等项目,扩大优质教师供给。推进“精准”培训改革,“国培计划”等重点项目持续发力,加强紧缺领域师资培养。数智赋能教师发展成效显著,开展大规模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研修。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深化,全球教师发展学院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是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应对人口变化,研制优化师资配置政策,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提高“特岗计划”招录门槛,启动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升级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强化职称评审导向。教师支教帮扶规模扩大,多种形式的帮扶计划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四是教师待遇与权益保障巩固提升。强化工资待遇保障与监测,巩固“不低于”成果。教龄津贴标准实现大幅提升,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广大教师。出台多项惠师利师政策,加强住房保障。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会同公安部打击侮辱、诽谤教师言行27起,在全国教育辟谣平台上线“涉师谣言曝光”板块,以正视听。大力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进校园事项持续压减。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加大,教师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
    面向“十五五”,俞伟跃介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将聚焦以下五个重点: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发展全过程,设立研究实践中心,深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二是推进体系重构。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打造培养新布局,在提高师范院校办学质量的同时,将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大学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来源,构建多学科、整合性、应用性、学术性联动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和质量。建立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
    三是全面提升素质。完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深化“国培计划”改革。出台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政策,实施职业院校“工匠之师”培育行动,完善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强化数字化赋能,加强教师国际交流合作。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学龄人口“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对教师资源配置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尽快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升级实施“特岗计划”2.0。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深化评价改革,优化管理服务,推进人才帮扶。
    五是提振师道尊严。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各项津补贴政策。出台更多惠师政策,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持续减轻教师负担。加大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力度,提升教师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薇分享了公益力量在助力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独特模式与丰硕成果。她说,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的“国家队”,基金会始终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紧扣“强教必先强师”主题,发挥公益力量在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形成了“政府指导—企业支持—公益搭台—多元协作”的有效模式。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等相关司局的指导下,基金会通过“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星星计划”“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公益项目”“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和“为教师亮灯”等品牌活动的开展,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贡献公益力量。
  • 师范何为:

    坚守底色,应对综合化挑战。

    • 建设综合性大学并不是弱化师范,恰恰相反,是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和氛围来反哺师范、增强师范。
    • 是否可以考虑在“国优计划”推进的背景下,设立“省优计划”,也就是说,省内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理工科高校联合培养4+2的教育专硕学生。
    • 地方师范院校要努力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特别是所在省市教育决策智库。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作为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使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面向新时代对师范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主编黄浩主持的“教育强国,师范何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坚持教师教育主业”这一关键点。
    • “师范院校首先要坚守好师范底色,培养出卓越的人民教师。”在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看来,师范大学肩负着做强高等教育“龙头”、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使命。
      由校长给师范生讲第一课是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多年的优良传统,今年华桂宏讲课的主题是“2025年师范生第一课——学为教育家”,希望引导师范生树立“学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他表示,师范院校的核心使命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作出应有贡献。
    • 坚持教师教育主业也是云南师范大学多年来办学的基本点。与此同时,“如何将一流的师范教育和一流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是每一所师范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一流学科是开展一流教师教育的基础,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胡金明提到,未来师范院校需要做到在强化师范教育专业特性的同时提升学术性、推动学科专业优化,朝着世界一流水平发展。
    • 近年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随着“国优计划”等政策的陆续实施,越来越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事业中来,也意味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从“师范院校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型。华桂宏谈道: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首次提出“寓师范于大学”的观点。他认为,建设综合性大学并不是弱化师范,恰恰相反,是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和氛围来反哺师范、增强师范。
      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汪明义从师范教育的历史逻辑、专业逻辑和体系逻辑出发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师范院校拥有最深厚的教师教育文化积淀、最完整的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和最系统的教育实习实践体系,这是其他类型的高校在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在当前的综合化发展进程中,师范院校更应该将综合的学科背景转化为教师教育的资源优势,拓宽师范生的学术视野,最终反哺和强化‘师范性’。”汪明义说。
    • 胡金明分享了他的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考虑在“国优计划”推进的背景下,设立“省优计划”,也就是说,省内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理工科高校联合培养4+2的教育专硕学生,这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他坦言,这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培养教师特别是科学类教师、STEAM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力”。
      “加强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方案》中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地方师范院校扎根于地方,也必须服务地方、引领地方,满足地方基础教育的基本需求、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汪明义认为,地方师范院校要努力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特别是所在省市教育决策智库。
      2018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以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区域并辐射全国,新签和续签了36个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办共建学校数量达38所,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华桂宏说:“南京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打造基础教育合作学校共同体,探索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集成化模式。”
      “服务的关键在于落实。”胡金明表示,未来云南师范大学将继续联合政府、学校与社会资本,通过三方协作机制领办若干所高中,优先聚焦云南省25个边境县,“力争在每个县建设一所高质量高中,让边疆孩子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胡金明说。
    • 区域答卷:

      四地探索“强师”的基层路径。

      • 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是区域内教师的服务管家,要以“店小二”式的热忱,践行服务型政府的承诺。
      • 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中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那么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也会涌现出更多教育家。
      • 坚持做到“三个第一”,即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专业提升第一要务,坚持尊师重教第一导向。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启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赋予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全新的时代内涵与战略定位。在中国教师报《教育家》主编韩世文主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应答”圆桌对话中,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山西的四位区域教育管理者展开了对话。
      • 对于新时期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江西省南昌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黄琰认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她说,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中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那么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也会涌现出更多教育家。
      •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关爱教师、成就教师,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下功夫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建刚说。
      • 江苏省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则认为,内涵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更强调精神引领,突出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铸魂作用;二是更注重系统协作,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生态;三是更聚焦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本领。
      •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与会嘉宾所在的区域将在一些关键领域作出新的探索实践。黄琰说:“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能力转型之困、结构融合之困、生态激活之困等是面临的共同难题,后续我们将朝几个方向发力。”她认为,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畅通教师流动机制。这个流动有校际流动,校内学段的流动,也有结构的问题。虽然教师总体来说是超编的,但结构性的短缺永远存在。
        万永良则提出坚持做到“三个第一”,即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专业提升第一要务,坚持尊师重教第一导向。“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第一’,最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万永良说。
        “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是区域内教师的服务管家,要以‘店小二’式的热忱,践行服务型政府的承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启鹏说,“同时要以数字化思维,系统重构教师的工作流程与成长路径,让技术从教师眼中的‘任务’转变为好用的‘工具’,最终成为教学中可信赖的‘伙伴’。”
      • 赵建刚认为,教师队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教书育人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给教师育人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论坛虽已落幕,但行动才刚刚开始。从政策蓝图到基层实践,从师范院校到区域探索,本次论坛凝聚了共识,增强了前行的动力。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将谱写出新的篇章。
      • 原文连接:
      • https://mp.weixin.qq.com/s/vGms7rDOtkzdxW66ggF8yQ


上一条:中国日报网 2025-11-09“前进的号角——《聂耳音乐作品》劳伟专题书法展”走进云南师范大学 下一条:云南网|2025-10-31十年之约,梁河花开——一所高校与一个县的双向奔赴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