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内,静静矗立着一处承载着中国教育史传奇的地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这里不仅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保存地,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精神与学术风骨的历史丰碑。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初秋的西南联大旧址,迎来了一批活力满满的新鲜血液,云南师范大学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从这里开始,以抗战校史为教材,将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植于这群青年心中。
赓续红色血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8年,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简陋的校舍中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位诺贝尔奖得主及170余位院士从这里走出,创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
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继续办学,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校继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沿用西南联大校歌,开创了“六个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年对新进教师和学生教唱《西南联大校歌》;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观看一部西南联大纪录片;聆听一场西南联大主题讲座;通读一部西南联大书籍;在重要纪念日在旧扯开展一次现场教学。
庄严肃穆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青年们绕碑一周静默肃立,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不懈奋斗的先辈们;铁皮为顶、夯土为墙的西南联大复原教室内,青年们轻抚陈旧的桌椅、斑驳的墙壁,感受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在这场“跨时空的对话”中,云南师范大学的新青年们“重返”烽火岁月,深刻感受一代学人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让西南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一幅泛黄的地图前,云南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张睿贤正在认真聆听三校师生被迫南迁的历史故事。本科期间投笔从戎的部队经历让她对联大精神产生了强烈共鸣:“无论是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还是西藏戍边的坚守,传承的都是永不褪色的民族担当与爱国信仰。”
“将抗战校史融入‘开学第一课’,用先辈‘教育救国’的理想信念为新生校准人生航向,用先辈‘舍身报国’的担当精神为新生树立行动标杆,用联大校友的故事引起新生的情感共鸣。”在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磊看来,当新生从听众变为践行者,抗战校史中的担当精神便会从文字中走出来,让“开学第一课”的育人效果延伸到课堂之外、持续到整个求学过程。
如今,联大精神早已融入师生的血脉,莘莘学子弦歌不辍,传承和弘扬着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不久前,结束丽江市华坪一中支教工作的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华坪分队队长解夏临回到学校。“刚去的时候,对于如何开展好支教工作有些迷茫无措,但‘刚毅坚卓’的校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支教期间,被联大精神激励的解夏临,也用联大精神激励着自己教授的孩子们,给他们讲联大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已组织11批94名品学兼优的党员学生到昭通鲁甸龙泉中学和丽江华坪女高、华坪一中支教,用实际行动践行西南联大精神。
讲好联大故事
2023年11月,历经1年多的创作、排演,云南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在昆明首演。该剧以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融合音乐、舞蹈、戏剧、非遗技艺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了西南联大南迁办学、师生爱国运动及学术贡献等历史。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三学生邓瑞珂是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的一名群舞演员,她跟随剧组演出近30场,而“跑警报”的片段让她印象深刻。“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飞机常对昆明进行轰炸,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为了躲避轰炸,空袭警报一响,便往防空洞跑,这便是当时所说的‘跑警报’。演出过程中我总在想,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教学、研究,我就觉得自己要更勇敢坚定,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邓瑞珂说道。
次年,由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创作和参演的剧目《追寻》上演,再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追求真理的历史场景。作为情景剧《追寻》的演员之一,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路琦感触良多:“师生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将‘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化作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让观众热泪盈眶。我们也通过参演此剧,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多么弥足珍贵,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的决心。”
周末的西南联大旧址内,游客络绎不绝。“现在您看到的联大仿制门,是于2004年按照原校门1比1.5的比例恢复而成的文物景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昆明武城小学二年级学生朱宇晨站在西南联大仿制门前,用纯真而热忱的童声为新一批“小小志愿者”、家长和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西南联大的故事。作为朱宇晨的搭档,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田也平接力讲解,两个小朋友组成一个“小分队”,完成整场外景讲解。
参与“小小讲解员”培训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专职讲解员王齐介绍道,为充分发挥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报国、强国热情,西南联大博物馆于2024年开启了第一期“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培养近90名“小小讲解员”。除了“小小讲解员”,博物馆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讲解队开展义务讲解与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
“他们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用声音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让西南联大这段红色历史‘活’起来,在云岭大地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王齐说道。
据介绍,2024年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123.5万余人次,讲解3339场,讲解受众19万余人次。其中,针对大中小学的思政实践教学达983场,辐射大中小学生7.4万余人次。
原文链接:云南师范大学:血脉赓续 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