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媒体师大 - 正文

央广网 2025-9-26 校馆弦歌 | 从战火到课堂,联大精神跨越时空续写青春

2025-09-26  

央广网昆明9月26日消息(记者魏文青赵贝贝)初秋时节,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内,迎新季的氛围扑面而来。新生们的“开学第一课”是在一片沉淀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前开启的。肃立纪念碑前,齐唱校歌、凝望碑文,“刚毅坚卓”的精神跨越时空,浸润着一代代学子的心灵。IMG_256

西南联大旧址(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被迫南迁,辗转千里,最终汇聚于云南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这所仅存8年多的学校走出了170余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书写下世界教育史上的传奇。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西南联大旧址依旧留存:几间黄土墙、铁皮顶的平房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西南联大纪念碑……与馆藏5000余张历史照片、上万件实物一同,静静讲述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徒步西迁、开荒办学,哪怕条件再艰苦,也未曾停下求知的脚步。”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孙雯屿,已反复讲解上百次,熟记4万余字讲解词。如今,她与70多名同伴一道,把“停课听雨”等联大故事,娓娓道来,传递给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IMG_257

游客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此次2025级新生张睿贤,曾是守卫青藏高原的“雄鹰”,如今的她脱下戎装,部队的经历与联大精神在她身上产生了共鸣:“每次遇到挫折,我就感受到‘刚毅坚卓’的力量,让我更有勇气再站起来。”

如今,走进西南联大复原教室,坐在被称作“火腿椅”的木凳上,透过窗棂望去,绿影婆娑。因造型酷似云南火腿而得名的“火腿椅”,既能当桌子,也能作座椅,是当年在物资匮乏条件下因陋就简的智慧之举。

“和那时的艰苦环境相比,我们如今拥有完善的学习条件,更应该继承并弘扬‘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铭记历史、立足当下,努力成才。”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王雪妮说。

对于新时代学子而言,联大精神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成长的指引。云南师范大学学生陈一青感慨:“‘刚毅坚卓’提醒我在浮躁与迷茫中保持定力,把握好眼前的时光,才能无愧青春。”

精神的赓续也不断被赋予新形式。2024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领办,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再续前缘。

IMG_258

西南联大校徽(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诞生于抗战烽火的‘民主、科学和爱国’与‘刚毅坚卓’,不仅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底色,也是联大师生在绝境中坚持文化抗战的最好注解。”云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浩禹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通过互动式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更多学生“触摸”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从“火腿椅”到复原教室,从校训碑到舞台剧,从讲解词到课堂笔记……西南联大的故事定格在历史的烽火中,但“刚毅坚卓”的精神却在云岭大地生生不息,既滋养着新时代大学生面对挑战的定力与勇气,也将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由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续写新的篇章。

原文链接:

https://apicnrapp.cnr.cn/html/share.html?id=30286799&ui=sA0gCc+sZcumKXj1sryYqIoznG8NS6FZsc8ehPpEq/R0voP8nNwzVk4wT6Q6pfPJ&action=share&type=1


下一条:中新网云南 2025-9-22 2025年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在昆举行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