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

20世纪30年代,为在抗战烽火中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血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辗转数千里到达昆明,组建西南联大。
这所仅存8年多的学校中,走出170余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2位诺贝尔奖得主,造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更为后学,留下一条赓续传承之路。
当年的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发展为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至今长留校园,以“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为中心,保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原教室等十余处历史遗迹,与西南联大博物馆一同,见证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向上、拼搏不息。

(记者 杜潇潇 昆明报道)
民歌大观第38期“弦歌不辍致胜利”西南联大抗战歌集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
北平、天津先后沦陷
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
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
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学堂都轰然倒塌
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
三校被迫南迁
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开课
开学不久
南京沦陷
战火危及长沙
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
师生们被迫西迁
分三路去往云南昆明
一路经粤汉铁路至广州
经中国香港乘船抵越南海防
再由滇越铁路至昆明
一路乘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
过镇南关(今友谊关)抵越南河内
再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
一路由250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
在闻一多、曾昭抡等学者带领下
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
历时68天
跋涉1671公里抵达昆明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示意图
“湘黔滇旅行团”初启跋涉时
一天下来每个人的双脚都要打起十几个泡
草鞋穿不惯
布鞋又经不住山路磋磨
两天便裂口
看似结实的皮鞋更成了“磨脚利器”
他们只能用针挑破血泡
第二天继续前行
1938年4月
“湘黔滇旅行团”抵达昆明后
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时的西南联大
办学条件极为艰苦
在迁滇之初
联大没有自己的校舍
靠租借房舍维持办学
文学院和法商学院不得不到蒙自进行办学
待新校舍建成之后才搬回昆明
而师范学院依旧靠租借房舍维持
建成的校舍由铁皮、木板、土墙和茅草拼筑而成
臭虫、虱子横行
夏夜无风扇散热
冬夜寒风透过墙缝灌入
“那时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
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响不停
地面是泥土压成的
几年以后,满是泥坑
窗户没有玻璃
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
否则就会被吹掉”
杨振宁回忆道
8月17日,观众在西南联大复原教室内沉浸式感受历史。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1940年
日军攻占越南
昆明成为前方重阵
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
办学近一年时间
1938—1944年
由于日机频繁空袭昆明
联大校舍也多次遭到轰炸
“跑警报”成为西南联大的教学常态
联大教授不得不疏散到昆明周边、远郊居住
火箭专家王希季曾回忆:
“跑完警报照样上课,照样工作
跑警报那个地方
课是不上的,回来补
自己跑警报
你带的东西可以做作业”
由于战乱带来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师生们典卖衣物、四处兼差维持生计
闻一多挂牌刻章
梅贻琦夫人卖糕饼……
联大师生与国家共度时艰
依然坚定信念
弦歌不辍
彰显了一代学人的铮铮风骨
抗战期间,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挂牌刻制图章
图书馆的座位供不应求
抢书、抢座位成了家常便饭
因自习室与图书馆座位奇缺
文林街和翠湖一带的茶馆
便成了联大学子的第二课堂
只需点一碟花生米、泡两杯热茶
便能待上一整天
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
“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的《泡茶馆》一文中提到:
“文林街的东头有一家茶馆
是一个广东人开的
字号就叫广发茶社
昆明的茶馆我记得字号的只有这一家”
联大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
为服务云南教育发展
1938年8月
增设师范学院
联大共有5个学院,26个系
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为适应大后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建设需求
联大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和人才培养作了调整
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
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发展
推广科学技术在国防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等方面
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南联大融合了
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
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在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等教育家的带领下
三校师生以“刚毅坚卓”为校训
将战火转化为治学的动力
创造了“茅屋育英才”的教育奇迹
8月17日,观众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旧址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在这风雨飘摇的岁月中
科学之火始终熊熊燃烧
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成为数论经典
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
奠定分子物理研究范式
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
开创中国动力气象学先河
人文学科亦光芒四射
闻一多以《楚辞校补》考据捍卫文化根脉
冯友兰于油灯下构建新理学体系
陈寅恪在断壁残垣间完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至今仍是学界经典……
此外
邓稼先、王希季、朱光亚、
杨振宁、李政道、何兆武等
都从这里发轫
成为日后的科技栋梁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己任
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
他们或激扬文字
唤起民心,鼓舞斗志
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
或致力于教育教学
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
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
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为驱逐仇寇奉献力量
甚至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联大先后有1100多名师生报名参军、投笔从戎
这些曾经在书斋中苦读的文弱书生
或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印缅战场
或加入空军,驾机与日寇搏斗
联大师生以大无畏的豪情
践行了校歌中“驱除仇寇”的铮铮誓言
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
联大师生继承“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西南联大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
1945年11月25日晚
昆明大中专学生在联大草坪举行时事晚会
呼吁“反内战,争民主”
12月1日
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
全国各地也奋起声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学生为主
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爱国民主运动
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一二·一”惨案遇难者
1946年5月
联大宣告结束
三校师生陆续复员北返
国民党反动派认为昆明的民主进步力量已被削弱
趁机制造了震动全国的“李闻惨案”
7月11日—15日
先后杀害了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和闻一多
一城之内,五日之间
两位民主斗士惨遭杀害
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再次掀起了国统区“反独裁、反专制、反内战”斗争的高潮
复员北返 薪火承续
1946年7月31日
西南联大结束办学
三校北归复校
为答谢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
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
独立设置办学
作为西南联大在昆遗脉
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
大力传承弘扬联大精神
成就了“红土高原上教师摇篮”的美誉
联大存续仅8年零11个月
其精神影响极为深远
梅贻琦曾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当铁皮屋顶的雨声化作知识的回响
当茅草屋里的油灯照亮思想的征途
那座由苦难与信念构筑的精神殿堂
早已超越时空界限
https://mp.weixin.qq.com/s/Img60mzHdoQ_sKJgzoq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