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媒体师大 - 正文

都市时报 2025-08-21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云师大举行

2025-08-22  

8月20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第1期)·思政“金课”建设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举行。来自全国200多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一线教师以及师生代表参加研讨会。

在进行专家发言交流之后,云南大中小学及幼儿园五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现场教学展示,专家点评:“教学展示课展示出老师对于思政课的真爱,热爱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老师们的思政课既有中国情也有云南味,展示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研讨会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北京市)、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云南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祖武在致辞中表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调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循序渐进的育人链条,需要立足学段特点,着眼整体布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通过生动故事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中学阶段重在强化思想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制度认同;大学阶段重在提升理论素养,通过学理阐释筑牢信仰根基,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终身受益”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次论坛以思政“金课”建设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为主题,重点围绕在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建设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热点前沿问题展开研讨。希望参与论坛的全国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青年教师,把脉问诊、聚力攻关,激发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和雪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王仕民、院长张黎波、副院长庞申伟、《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严政分别主持了专家交流发言和教学展示及专家点评指导阶段,王仕民教授并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专家厘清“大中小学幼”思政教育一体化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融合,对于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也就是价值观体系至关重要。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会主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编吴潜涛教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几点思考》为题,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合铸魂育人的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有哪些学段又各有什么特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认为:幼儿园阶段是启蒙性教育为主;小学生阶段,以体验性教育为主;初中生阶段以常识性教育为主;高中生阶段,是知识性教育为主;本专科阶段,理论性教育为主;研究生阶段,研究性教育为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教授作题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四大体系”的几点思考》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认识升维的几个关键点》交流发言,云南师范大学刘化军教授阐述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整体性视域》,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张健教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为主题发言交流,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健教授以《“五维赋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分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围绕《怎样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指导。

五个学段现场教学展示

浓厚的“思政味”“家乡味”“精品味”

在下午教学展示环节,学前、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学段的5位教师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针对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为与会的全体成员共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学展示课,展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单文鹏副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阮金纯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清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分别进行指导点评,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各学段教学展示的亮点,“真挚”“特点”“鲜活” ,具有“思政味”“家乡味”“精品味”。

幼儿:听独龙族故事,用画笔画出“一家亲”

云南师大幼儿园徐嘉蔚老师针对幼儿园阶段以启蒙性教育为主,带来了一堂思政实践展示课。课程在孩子们清脆的《石榴籽》歌声中开启,徐老师通过讲述独龙族的民族渊源与发展变迁,引导小朋友们理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在动手环节中,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幅象征团结友爱的“石榴籽”画作,并将这份作品赠予现场观摩教师。

小学:学彝族刺绣唱彝语歌

云南师大附属小学刘婷婷老师以体验性教育为主的彝族文化思政课成为亮点,课堂以彝族《朵洛荷》民歌启幕,同学们手执绣片,分组探究彝族刺绣中蕴含的民族融合智慧:马缨花纹样象征吉祥如意,校服设计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师生齐唱彝语版《我和我的祖国》,用最真挚的歌声表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初中:解读“宾弄赛嗨”,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云南师大实验中学李磊祺老师将常识性教育作为初中阶段教育的核心,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展开了思政课。 “什么是有一种美好叫‘宾弄赛嗨’?”课堂上的提问激活了现场的氛围。通过生动的视频,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傣语“宾弄赛嗨”的深刻内涵——那是没有血缘却亲如一家、患难与共的民族情谊。

高中:“苍洱处处石榴红”,将知识转化成动人故事

在高中阶段教学展示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晓云老师以“大理,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引,围绕“‘苍洱处处石榴红’,大理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密码——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主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知识用一个个生动故事诠释。  

大学:让文物“讲述”中华文明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晓涵老师以云南青铜器为课堂主线,展示了本科学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教学,用具体的案例与历史故事分析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将理论讲的生动入心。她从古滇国青铜器带有鲜明中原文化的纹饰中揭示出文化认同的血脉,阐释统一性的内涵。她说:“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坚定的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原文链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云师大举行

上一条:光明日报 2025-08-22 全国思政教育专家齐聚云南共议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下一条:昆明日报 2025-08-22 专家、一线教师聚昆探索思政“金课”创新路径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