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联动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开展《西方音乐史》和《储能原理与技术》慕课西行的同步课堂活动,通过“云端同屏”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切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成果落地,为边疆高校优质资源供给与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艺术领域协作:共开《西方音乐史》课堂

10月9日,我校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西方音乐史》慕课西部行・智慧西行活动正式启动。仪式通过智慧树平台实现两校“同屏共振”,我校教务处处长陈长瑶、艺术学院院长刘连杰,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陈敏、艺术学院院长汪静一以及两校教务部门、艺术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慕课西行不仅是优质课程的共享,也是教育理念的共鸣与文化交融。通过智慧课堂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跨越山海,为学子搭建起与东西部高校共学共研平台。

启动仪式后,我校艺术学院教师杨琛以《古希腊至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和器乐(1)》为主题,与浙江师范大学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同频学习、共研知识”。

工科协作:共探《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
10月23日,我校与福建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储能原理与技术》慕课西行暨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

研讨会由福建师范大学张健敏主持,我校教务处处长陈长瑶与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杨发福、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威分别致辞,凝聚跨校协作共识。
启动仪式后,福建师范大学陈越教授以《铅酸电池的百年进化》为题开展同步云课堂,三地师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互动。


课后三校围绕智慧课程建设的核心开展了跨校集体教研。福建师范大学黄志高教授分享《储能原理与技术》智慧课程设计思路、技术融合方法及应用成效;陈越教授详解数字资源开发与互动模块设计。三校教师围绕“同步课教学优化”“智慧课程贴合产业需求”“跨校教研常规化”等内容深入交流。
(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