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文德课堂”举办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现代性表达专题讲座。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文化名家、著名诗人、著名作家、学校驻校作家段爱松担任主讲嘉宾,围绕传统文化与文学现代表达的关系脉络,面向文学院230余名文学爱好者开展写作指导。讲座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德心语”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李浩主持。

段爱松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并非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在多元视角中展现作者的思辨能力。讲座中,段老师引经据典,引用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观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阐释了爵士乐即兴节奏与诗歌意象跳跃的内在呼应关系;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哲思,讲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诗学的融合之美;用《红楼梦》解读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传统文化可以解构为“显性”与“隐性”双重维度,显性文化如唐诗宋词、非遗技艺是可见的文化载体,隐性文化如美德伦理、民族气质、人文思想则是内化的精神内涵。他鼓励文学院学子,要敢于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创作之中,用文学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浩总结表示,本次讲座紧扣传统文化显性载体与隐性精神的辩证关系,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对话搭建了桥梁,特别是对中外文学经典的双向阐释,印证了“传承与创新是文学创作的共生基因”的论断。

此次讲座,从传统文化的文学要素、文学运用、文学启发三个维度详细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现代性表达,通过理论解析、案例精读、创作分享,启发文学爱好者以更开阔的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云南师范大学“文德心语”辅导员工作室将持续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教育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润心。
(文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