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点赞!这个学院本科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5!

2025-11-25  

2025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多名本科生聚焦环境催化、有机合成、手性检测、生物质资源化等多个前沿方向关键问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8篇研究论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5篇。

冯怡景

2023级化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IMG_256

冯怡景在赵学老师指导下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8.5)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将Fe³⁺离子引入柚子皮,经碳化形成渗碳体并原位锚定在生物炭上,所得碳基材料可高效催化水中硝酸盐电还原为高附加值氨。

科训经历坚定考研深造决心

大学生科研训练经历是冯怡景成长的重要契机。在赵学老师指导下,从课题懵懂到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核心方法,每一步皆有收获。科研让她养成严谨务实思维,认真对待实验、记录数据、反复验证;团队协作也让她懂得“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面对实验失败与困惑,在导师、师兄师姐及队友助力下,冯怡景学会复盘沉淀,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塑造了坚韧品格。此外,她还在多项竞赛中获奖,发表2篇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这段经历深化了我对学术的认知,坚定了我的考研深造决心,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专业。”冯怡景信心坚定地说。

罗匀言

2022级应用化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IMG_257

罗匀言在孙洋老师指导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Food Hydrocolloid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2.4)上发表科研论文。SEC-SAXS和时间分辨SAXS首次解析了云南山羊乳GCM内部纳米簇的动态结构变化,为设计性能可调的酪蛋白基食品胶体提供了分子级理论支撑。

科训经历指明未来方向

科研训练中,罗匀言系统掌握蛋白质提取、分析及功能研究核心技术,这恰是食品化学领域解析营养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关键能力。无论未来攻读研究生,聚焦食品蛋白质改性与新产品开发,还是入职企业,所学技能与专业认知均能支撑她快速胜任岗位。更重要的是,完整科研经历锤炼了罗匀言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精准衔接专业背景与行业应用,强化核心竞争力,为深耕食品化学领域打牢基础。

钱婧雅

2022级应用化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IMG_258

钱婧雅在孙洋老师的指导下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二区期刊,影响因子8.2)上发表科研论文,该研究构建了脂肪酸修饰-虫胶包覆的酪蛋白肽纳米载体,为精准肿瘤治疗提供了新型多功能靶向纳米递送策略。

科研训练点燃了我的学术热情

科研训练,点燃了钱婧雅的学术热情。初涉实验,她在数次失败经验中培养出独立构思、优化流程的能力。那段日子,最令钱婧雅印象深刻的,是凌晨时分实验室的灯火,和那些反复波动的实验数据。“它们让我真切体会到,科研路上每一次微小的推进,都来之不易。准备答辩时,我把复杂的实验过程梳理成一张简洁的流程图,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钱婧雅表示,她会继续以问题为导向,用严谨的态度去探寻化学的奥秘,让这份对科研的初心照亮前行的路。

陈子丹

2021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于西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IMG_259

陈子丹在化学化工学院赵学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9.7)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了可在柚子皮生物炭上负载纳米钴/铁,其中纳米钴均匀分布在二维载体上,以零价与氧化态共存,高效活化过硫酸盐,实现近100%降解四环素,且稳定性好、可集成。

科研实践为深造之路打牢基础

“在本科阶段,赵学老师指导我进行科研实践,为我后续在西南大学进行科研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陈子丹回忆道,“在研究钴基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期间,面对界面锚定钴物种的作用机制理解模糊、实验变量控制缺乏思路等难题,老师传授我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技巧,帮我搭建研究框架、厘清研究问题。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熟练掌握实验技能,更锤炼出严谨的科研思维,积累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等关键专业能力,使我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快速适配洁净能源催化相关课题研究。”

谭晓萍

2021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于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IMG_260

谭晓萍,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发表研究论文,指导教师为化学化工学院张金老师与章俊辉老师。该研究通过创新设计L-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探针,结合铜离子增强效应,实现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裸眼比色识别,并通过智能手机RGB分析实现定量检测,检测限低至百微摩尔级别,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便携方案。

科研需在不断试错中坚持

科研非坦途,本科参与科研的经历是段跌跌撞撞的探索。“大二时,我有幸加入张金老师课题研究。起初面对学术文献毫无头绪,在老师建议下整理文献核心信息,才摸索到入门路径。”实验中,虽严控流程却数据不佳,但谭晓萍坚持调试,经老师陪同排查,终于找到偏差原因。后尝试撰写论文,在老师逐字批注和师兄师姐帮助下,论文经反复修改后得以顺利发表。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明白:好奇心是科研动力,不惧坎坷、坚持探索,方能在试错中接近真相。

缪娇

2022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已推免至厦门大学

IMG_261

缪娇在学院史重阳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中科院二区期刊,影响因子4.5)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廉价铜催化的新型反应体系,首次实现α-亚胺金属卡宾介导的苯酚去芳构化反应,一步构建复杂螺环骨架,突破了贵金属催化剂的依赖瓶颈,为炔烃高值转化提供了新策略。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

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与积累

初入校园,缪娇曾对未来感到迷茫,随着专业学习深入,科研兴趣悄然萌芽,学长学姐的推免经历让她备受鼓舞。大二时,缪娇主动进入实验室,在老师及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从零基础积累文献阅读、实验设计等科研基本功。此后,她投身科研训练项目与学科竞赛,课余时间深耕实验室,熬夜等待数据、优化反应条件,团队协作攻克诸多难题。缪娇说:“科研锤炼了我的专业能力与抗压能力,最终我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并获厦门大学推免资格。这段旅程让我明白,迷茫不可怕,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未来,她将继续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砥砺前行。

邓梨萍

2021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

IMG_262

邓梨萍在王雪老师指导下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一步共缩合法设计合成了巯基功能化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球,对铅离子吸附量达297mg·g⁻¹,展现出优异的工业废水处理潜力,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新型吸附材料。

科研助力我在从教路上稳步前行

大学期间,邓梨萍参与王雪老师科研课题,并在其指导下发表了论文。“这段经历让我养成了逻辑缜密的思维习惯,提升了精准分析、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让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邓梨萍表示,如今她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科研经历带来的影响愈发显著。课堂上,邓梨萍将探究思维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面对教学难题时,科研中培养的严谨态度让她能系统分析问题、优化教学方案,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彭靖涵

2021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

IMG_263

彭靖涵在赵学老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1)上发表科研论文。该研究将纳米铁引入柚子皮生物炭,实现高度分散,并通过高温形成稳定渗碳体,可高效介导过硫酸盐降解双酚A(降解率>95%),且可集成于连续污水处理系统。

化学具有“从理论到实践”的魅力

“本科发表论文于我既是意外之喜,更是收获满满。”初入实验室时,彭靖涵对仪器操作、试剂知识较为生疏,幸得导师指导与师兄师姐帮助,才逐步找准方向。确定课题后,彭靖涵在实验室反复调试反应温度、优化催化剂配比,虽曾因数据偏差迷茫,但微小的进展与搭档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这段科研训练经历让彭靖涵提升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学术写作等专业技能,也学会了以严谨的逻辑推导结论,更让她体会到化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魅力,这些都将助力她在未来道路上更好地成长。

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科研训练计划、科研导师制、学科竞赛孵化等举措,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早进课题组、实验室和团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充分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新工科”“新理科”背景下教改的实践成效。学院将继续深化教改,强化科研育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化学化工人才。

(化学化工学院 供稿)


上一条:新华社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下一条:我校首期“AI赋能科研项目申报与论文写作发表全流程实战”专题研修班开班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