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能环学院本科生发表 SCI 论文

2025-11-11  

近日,我校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2级玉尖凤和程慧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了4篇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最新研究成果。

图片

玉尖凤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上发表论文Lead and antimony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viatea residue derived hydrochar:Immobilization capacity and industrial practicality(doi.org/10.1016/j.indcrop.2025.121158)。该论文针对采矿废水中铅锑共存污染问题,创新性地利用废弃茶渣制备磁性水热炭,实现了对Pb(II)和Sb(III)的高效同步去除,其吸附容量分别达328.2与411.1mg/g-1,并通过柱实验与实际废水实验验证了其工程应用潜力,为重金属废水治理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可行路径。玉尖凤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华斌副教授和向泰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同时,玉尖凤还在国际期刊(中国科学院二区)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Coimmobiliz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via functional magnetic hydrochar derived from potato straw:Mechanisms insight and practicality assessment(doi.org/10.1016/j.seppur.2025.134444)。该论文针对工业废水中常共存的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与无机重金属汞Hg(II)因性质差异难以协同去除的问题,创新性地利用马铃薯秸秆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功能性磁性水热炭材料(MHC),实现了对MB和Hg(II)的高效协同固定,为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及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径与技术支撑。玉尖凤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华斌副教授和徐锐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片

茶叶渣转化为功能材料对稀土金属进行回收富集

图片

程慧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中国科学院二区)Results in Engineering上发表论文Efficient removal of cadmium by zero-valentiron-coated hydrochar derived from biogas residues:Surface interac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interpretation(doi.org/10.1016/j.rineng.2025.106310)。该论文针对沼气残渣资源化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双重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以猪粪沼气残渣为碳源制备零价铁改性水热炭材料(Fe@HC),实现了对废水中镉的高效去除。程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华斌副教授和徐锐教授为通讯作者。

此外,程慧还在国际期刊(中国科学院二区)Results in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Hydrothermal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tobacco waste facilitated by Fecatalyst and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doi.org/10.1016/j.rineng.2025.107707)的论文。该论文针对烟草废弃物中绿原酸传统提取方法效率低、存在有机溶剂二次污染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铁催化辅助水热提取方法(Fe-HTE),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与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系统优化,实现了绿原酸的高效、绿色提取。程慧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华斌副教授和徐锐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片

沼渣基零价铁炭复合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机器学习优化策略

玉尖凤:在实践与坚持中成长。

“大一大二课程偏理论,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很抽象,我就想通过实验和竞赛把理论落地。”玉尖凤回忆道,在舍友的分享中,她了解到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凭借浓厚的兴趣主动咨询导师,最终加入云南省农业废物智慧低碳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团队

图片

论文写作与返修是玉凤面临的主要难题。“论文需要把零散数据整理成有说服力的内容,还要应对查重和格式规范,光初稿就改了无数版。另一篇论文连续投了三个期刊才被接受,前两次的被拒经历让我十分焦虑。”玉尖凤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也接受了期刊编辑的专业指导。

图片

“我们团队每周二、周四的锻炼活动和团建,营造了友好互助、追求进步的团队氛围。导师们即使在出差或上课间隙,也会分享前沿成果链接,鼓励我们持续学习。”玉尖凤说。未来她也将继续完善相关研究,希望能将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耦合,为构建低碳或零排放体系贡献力量。

“科研需要主动、坚持和坚韧,不要预设太多困难,遵循老师的指导,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自然会越来越好。玉尖凤这样建议学弟学妹们。

图片

程慧:从迷茫到坚定的科研探索者。

“大一刚入学时,我很迷茫,对专业认知很模糊,找不到未来的方向。”程慧说。但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她对科研探索的兴趣愈发浓厚。程慧便主动联系了王华斌老师的课题组,并参加了一个农业低碳相关的全国高校交流活动。“虽然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不算完全对口,但在活动中加深了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进入课题组的决心。”活动中关于生物质能源技术与碳中和路径的内容让她记忆尤为深刻,她认识到学习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公式,而是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钥匙,从此,她开始了对“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这一方向的不断探索。

图片

程慧回忆起和同学们寒假留校做实验的经历,“过滤操作对纯度要求极高,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我们晚上11点多还在处理样品,大家不但没有抱怨,还互相加油鼓劲,那种团队协作的温暖让我至今难忘。”投稿过程中的波折同样考验着她。“收到老师的修改意见后,要在有限时间内补实验、理逻辑,我会通过列清单、向师兄师姐请教等方式来调整自己。”这些经历锤炼了她的科研能力,更极大提升了她们的耐心和抗压能力。“科研工作会给我们带来成长。”

“王老师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论文写作的细致指导,让我们学会了‘用数据说话’,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程慧说,“现在我们能够把模糊的想法通过查文献、设计实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前期也有过放弃的研究方向,但这些经历让我更坚韧,也懂得了做科研需要有抵御失败的勇气。”

图片

目前,程慧 已推免至中南大学,她希望能继续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程慧鼓励学弟学妹:“不要把科研门槛想太高,主动联系感兴趣的导师,哪怕只是请教一个问题,迈出第一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大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每一次尝试都会有意外收获。”


上一条:我校学生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佳绩 下一条: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到我校开展学术讲座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