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高质量教育答卷 | 能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绿色能源与农业工程创新高地

2025-11-05  

 时序启新篇,奋进新征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全面总结宣传好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特开设“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巡礼专栏,旨在系统回顾、全景展现“十四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特色亮点与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励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携手并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共同谱写“十五五”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以来,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引领一流的基层组织体系。强化党建聚势赋能,加强对学院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根基,以教学科研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拓宽服务地方路径,不断提升学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图片

筑牢学科发展根基
打造绿色能源与农业工程创新高地
学院以“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核心,能源动力和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支撑,聚焦国家及云南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需求,通过多维度发力推动学科水平跃升。2021年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获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计划);2024年软科排名第12名,位列前30%。建设能源动力、农业管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24年度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分别为云南省B+、B、B-类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云南省一流专业(新兴专业)。学院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图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教学科研骨干队伍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全过程培育优秀师德师风,涌现出了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专家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26人,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7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云岭学者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产业领军人才3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22名,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12人,昆明市首批“春城产业导师”引进工程专家1人;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云南省创新团队3支。2025年学院党委获省委教育工委第六批高校“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2024年教工第二党支部获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高校第五批“一流党建”示范“双带头人”工作室称号,2024年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获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精准“育才”,拓宽教师成长渠道。立足教师成长需求,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外出访学。5年来,多名教师赴国内外顶尖大学交流访学。

图片
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院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最根本的工作,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建立健全教学中心地位的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工作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建立优先保障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在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等方面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完善教学功能。建成学院实验(实训)室30余间,多功能报告厅1间,录播教室2个,其中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师范中心。三是坚持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工作,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积极将科研、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西部边疆农业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推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奖累计15项。

图片

图片

以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抓手,坚持“四融合”,即将科研成果融入“金课”建设,将工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合作经验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将生态文明、乡土情怀、民族团结等内容融入课程建设。

《生物质能工程》《生物环境测试技术》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基于废醪的生物质沼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获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主编完成专著教材5部。《农村清洁能源》获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工程》获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

图片
图片
聚焦需求破难题
成果转化见实效

学院紧扣学术前沿与区域战略需求,强化科研项目攻关与成果产出,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重大项目承接能力提升。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种养废弃物轻简收集多元利用技术产品和装备”,新增国家先进技术转化应用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云南省重大计划2项,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超100项,到账科研经费近1亿元。

二是科技产出质量提升。发表论文698篇(含SCI论文329篇),授权专利141项(发明专利44项);“太阳能光-热-电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设计”等成果成功转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生物质能促进高原农业减污降碳”团队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是平台支撑持续强化。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评估,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顺利完成各项评审。新增12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基地,新增云南省科技小院4个、中国农技协国家级科技小院1个(学校首个)。

图片
图片

图片
扎根地方解民忧
产教融合促发展

学院立足云南发展需求,以产学研融合为纽带,推动技术推广与成果落地,为地方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是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100余项,到账经费超3000万元。2025年联合国家电投云南国际、云南电科院等申报并获批云南省现代光伏产业学院,打通“人才培养-产业需求”通道,多项成果在地方企业落地应用。

二是技术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学院云南省农业废物智慧低碳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团队提出通过碳金融工具提升农村沼气池效益,填补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PPCC)数据库中国西南地区甲烷转化因子(MCF)空白;同时,建立“沼肥+生物炭”生态施肥与防治土传病害新模式,成果在云南玉溪、红河、昭通、大理、普洱等地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分别在云南石屏、勐腊、罗平、保山隆阳区、玉溪红塔区、玉溪通海县等地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立监测点,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形成了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高原特色农业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将绿色能源与高原特色农业有机结合,科研成果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藏药干燥加工及云南鲜花干燥,在香格里拉建立云南省藏药科技小院;开发并推广光伏田间冷库,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存储保鲜问题,在德宏、红河、楚雄等开展示范应用。

图片

国家太阳能热水器检验检测中心紧密围绕国务院《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积极引导区域太阳能产业转型升级并提供技术指导,助推科技创新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对我国太阳能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与质检认证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了光伏提水最大功率跟踪、轨道取水系统与光伏水泵光交并行控制等系列行业领先技术,研发了多套光伏水泵组件,使云南光伏提水技术领先。每年提水总量超过500万立方米,解决了一批村庄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等问题。“光伏提水技术”在全国发明博览会获“发明创业项目奖”。

图片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高质量人才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卓越计划+学科竞赛+贯通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人才培养从聚焦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心向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场景应用的培养模式转变。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科学之光,电亮未来”——新能源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组织本科生香格里拉藏药科技小院、澄江抚仙湖科技小院、石林光伏电站等地开展专业见习等活动。学生社团开展的《清洁美丽中国行·减污降碳进校园系列宣传体验活动》获全国高校小额资助项目一等奖,“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调查及实践推广”乡村振兴促进团获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近年来培养行业亟需人才1000余人。

图片

二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本科生发表论文百余篇,3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入选全国能源动力类百篇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科技类竞赛,学生累计获 “挑战杯”“互联网 +”“农建杯”“节能减排”等各级奖项400人次(国家级20余项、省级100余项)。其中,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71项。大创与科训项目立项数量连续五年居学校前列。

图片

三是全力以赴保障学生考研升学。学生升学率逐年稳步上升,本科考研录取率从2021届13.38%升至2025届40.76%,2025届毕业生 985和211高校录取率12.71%,连续多年居全校第一。硕士研究生深造稳步提升,2021-2024届累计18名硕士考取天津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图片
拓展视野建平台
国际影响再提升

学院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技术输出+人才联合培养+学术品牌”的国际合作体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是深化平台建设与技术输出。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入选“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建设成果获央视《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24 年与泰国合作建设 “云南省综合绿色能源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在老挝建成100m3沼气工程、光伏智慧大棚、太阳能制冷/干燥系统18盏太阳能路灯,培训技术人员百余人次,推动4项老挝国家技术标准论证,实现“中国技术+标准”协同输出;承办科技部和商务部援外国际培训班4届、东南亚可再生能源技术检测国际培训班6期,覆盖老挝、泰国等国家技术人员。

图片

二是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举办“第五届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国际会议(ICREED2023)”“第五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国际论坛” 等高规格学术会15次,吸引中、法、俄、美等国300余位专家参会。

图片


上一条:教育学部研究生在2025年全国“田家炳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下一条:文山州中小学校首席信息官(CIO)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培训在我校开班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