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高质量教育答卷|云南华文学院:加快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高地

2025-10-27  

编者按

时序启新篇,奋进新征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宣传好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特开设“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巡礼专栏,旨在系统回顾、全景展现“十四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特色亮点与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励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携手并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共同谱写“十五五”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云南华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实施《云南华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建设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华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和东南亚语种教育等特色领域,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强院、学术兴院、依法治院”工作指针,着力推进质量内涵建设,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建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与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

学院党委聚焦创一流党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确保规划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景。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打造“党建+专业”一融双高党建品牌,推进“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全院9个党支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100%达标,2个支部被选树为学校创建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获省委教育工委“一流示范党支部”称号。围绕铸魂育人“1”个目标,强化队伍与制度“2”大保障,树立“聆听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外融通”“3”个理念,推进跨文化思政、协同管理、心理支持和生涯发展“4”项工作,构建“1234”思政工作体系,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移动思政课堂”与“云端思政”模式,组织“山海为邻,华青新声”“推普同心·银井同行”等150余支实践团队服务群众超6万人次,“山海为邻,华青新声”中外青年共话锦绣中华实践团队获云南省高校“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0余名志愿者服务南博会、“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等活动;国际学生连续3届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总展演中获“传播之星”“舞台之星”等称号。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丰硕,建立“学院、系室、教师”三级协同机制,《越南文学史》课程上线国家级“新华思政”平台,《越南文学里的中国故事》获省级二等奖,7个案例在全省课程思政大赛中获奖、13个案例获准立项“西南联大精神弘扬和传承”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连续组织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来华留学生组)品牌活动,其经验在全国高校交流推广;学院团委连续四年获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且综合考评位列第一;国际中文教育团队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师生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全国易班优秀辅导员等校级及以上荣誉200余项,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形成国内与国际学生兼招,本、硕、博学历层次齐全的多元化格局。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50余项;学院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获评首批校级国际化课程3门、国际版MOOC课程8门、线上华文教育课程12门、智慧课程18门、知识图谱建设专业课程群1个,建设“数字化AI教学引擎与平台”和“国际中文教育AI实训平台”。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40余项。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实现同期稳步增长。

学科与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4年成功获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跻身全国首批10所培养单位之一,招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首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案例大赛中获奖2项,省级优质核心研究生课程3门,5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立项建设4个省级专业案例库;专业建设成果丰硕,4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华文教育、泰语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门核心课程入选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地方“101计划”);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获批“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新学科培育计划”项目并在中期考核为“优秀”;2025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校级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全国前25%(A+),其他6个专业进入全国前十名(2个B+,2个B,2个C+)。

“留学云师”品牌建设达到新水平

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与规模同步提升,“留学云师”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生源国覆盖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结构合理、长期进修与短期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2025年在读国际学生1653人。学院于2021年首次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并于2025年正式提交再认证申请,标志着质量保障体系进入持续改进新阶段。通过承办“汉语桥”等重大国际赛事、打造多元化文化体验活动、组建“和声”国际合唱团,品牌美誉度与吸引力持续攀升,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院持续优化师资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提升至54%。高端人才引育成效显著,柔性引进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3人;全职引进第五层次人才1人、双高人才1人。3名教师获“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称号,3名教师获“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称号,2名教师入围“西南联大学者计划”。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2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3人次获云南赛区新文科组特等奖。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达到新水平

科研创新势头强劲,“十四五”期间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2部,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8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2篇),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国家民委科研成果奖1项。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获批“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并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联盟(中国云南)”。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累计承办各类培训项目百余项,培训学员6361人次。智库功能日益凸显,56篇咨询报告获采纳,其中3篇被上级领导批示。

国际交流合作获得新进展

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规模快速恢复并增长,与29所境外高校建立“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2025年派出学生324人。境外办学稳步推进,在已建成3所“云华职业学院”基础上,2025年新增印度尼西亚“云华职业学院”,持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外的实践与发展。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拓展,签署20余项合作协议,连续四年举办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高质量承办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第三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等活动,学校获“汉语桥”二十周年突出贡献组织机构荣誉,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

办学硬件条件实现跨越式升级,2025年2月完成华文大楼的整体搬迁。新大楼配备27间多媒体教室、一批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多间高标准学术报告厅等现代化、信息化设施,办学条件与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正稳步推进中华文化研习馆、云南民族文化研习馆建设,将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国际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环境。

展望未来,云南华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十四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锻造一流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卓越人才,擦亮“留学云师”金字招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快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高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支撑和服务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我校组织参加全省教育系统消防安全培训 下一条:我校音乐学、舞蹈学和特殊教育专业接受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