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越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25-08-22  

8月22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越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在我校呈贡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100余名中越两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同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搭建了中越两国深化学术对话、促进文明交融的平台。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健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和雪莲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传承西南联大红色基因、深耕教师教育87载的历史。近年来,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开展南亚东南亚国际交流,积极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中越语言文化的国际化人才。希望加强“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研究”领域研究,为两国在理论层面的交流提供学理支撑;聚焦中越治国治党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深入研究中越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且熟悉中越两国国情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教授、副校长赖国庆在致辞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增进两国在理论研究与文明交流领域的共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恒久价值,为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人类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开幕会上,中越两国专家学者互赠礼物。

大会第一阶段主旨发言环节,来自中越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越社会主义发展、文明价值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分享。

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教授、副校长赖国庆结合越南历史进程与政治文化演变,作了题为《价值体系视角下的越南政治文化审视:1975年至今》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价值体系在越南政治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与制度创新提供了启示。

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于向东教授以《从宏观视野认识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展开交流,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的大方向,中越两国有着深厚合作基础,在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有着光明前景。

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科学委员会委员胡士贵围绕《基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数据(1995-2025)的中越比较研究》展开交流,系统分析了中越两国在人类发展方面近30年的变化和成果,强调中国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越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山大学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王仕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为题,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独特路径,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并系统阐释了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标志。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中,越南河内师范大学政治理论-公民教育系主任潘越胜副教授聚焦《越南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从理论认知、制度建构与实践路径层面,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系统比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有益借鉴。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健教授以《数智化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中越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依托“国际中文教育”“越南语”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数智化背景下探索面向越南的国际中文教育新路径。

胡志明市雄王大学校长顾问、前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前胡志明市国立大学科学与培训委员会主席陈玉添做了题为《比较视域下的越南社会主义文明价值体系建设》的报告,从文明价值维度分享了研究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庞申伟副教授结合高校教育实践,从中国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实践出发,以《中越比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干思考》为题分析了中越两国的共性经验与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潘金娥教授《真理之辉映照文明长河——马克思主义与中越文明交流互鉴的75载华章》为题,回顾75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越文明交流的丰硕成果,表示未来两国将深化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续写真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国平博士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越南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解读越南在法治建设领域的理论探索。

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韦丽春博士就如何通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夯实坚实的人文根基、系牢更加广泛的民意纽带,作题为《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分享。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国付副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探讨《AI赋能下的“对话革命”:智能技术重构南亚东南亚中文跨文化传播路径》,为消除文化隔阂、强化政治互信、深化文明互鉴提供新路径。

闭幕会上,杨健对研讨会进行总结,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中越学者搭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文明交流的学术桥梁,更推动了两国在红色文化挖掘、高校教育合作、人文交流实践等领域达成更多共识。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应持续深化中越学术对话,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指引,挖掘红色资源、讲好友好故事,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相知相亲,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民意基础、贡献学术智慧。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

上一条:中外教育专家学者汇聚云师,共商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策 下一条:第十一届文化地理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