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师范大学分课堂《点亮:青春之光》暨2025年共青团表彰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这不仅是一场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青春精神的集体致敬,云师学子在聆听青年“遇见光、追逐光、敢发光”的成长历程中感受青年榜样力量。

2025年共青团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附属小学少先队员真挚献词致敬青年榜样。表彰大会总结了过去一年共青团组织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荣获团中央、团省委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2024年度“两红两优”获奖集体和个人代表以及2024年度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二课堂活动先进个人”获奖代表进行表彰。



校党委书记张祖武在讲话中对学校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厚植家国情怀,争做理想远大的有志青年。二是要练就过硬本领,争做学高身正的有识青年。三是要发扬奋斗精神,争做挺膺担当的有为青年。广大青年要发扬“刚毅坚卓”校训精神,挺膺担当作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广阔的西部沃土上挥洒热血、奉献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的青春篇章。

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师范大学分课堂《点亮:青春之光》以“青春”为关键词,分为遇见光、追逐光、敢发光三个篇章,深入挖掘张桂梅精神与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价值,讲述云师青年的成长故事,展现新时代青年对“刚毅坚卓”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及新一代云师人在科研攻坚、西部建设、基层服务中的奋斗身影,生动诠释青春的价值与使命。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铿锵有力的声音在礼堂回荡,传媒学院师生饱含深情朗诵了李大钊先生的《青春》。诗句跨越百年时空,将先辈青年的赤诚理想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紧紧相连,让现场师生真切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青春情怀。
青春的相遇,始于对理想的追寻。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霞、缅甸留学生陈志雄深情讲述了自己从“遇见光”到“成为光”的心路历程。
“我遇见了光,我想化作光,更想让知识的火种在祖国的边疆生生不息。”作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陈霞深情讲述了自己的支教故事。“每一个孩子的小小进步都是比任何奖状与荣誉更宝贵的收获。”为了这份收获,陈霞克服种种困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新开展各项活动,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无限可能性。“这场教育接力,云师研支团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了十年。”陈霞说道,“我们也会更加坚定地走向下一个十年。”
陈志雄以三个追问 “什么是光?”分享了他在云南师大的求学感悟。“在缅甸,有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支教老师为异国他乡的孩子传道授业,为前途迷茫的孩子指明方向。”中国支教老师的无私奉献,在陈志雄心里悄然种下了来华留学的种子。今年3月28日,缅甸大地震,学校、师生、好友以及社会各界带给他跨越国界的温暖,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希望之光。这些关怀与援助,也成为照亮陈志雄的一束光。“在云南师大,我遇见光、追逐光,未来我也将为学校发展、为中缅胞波一家亲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印记》街舞表演活力十足,舞者们踏着动感节拍,用灵动的肢体语言诠释青春模样,赢得师生阵阵掌声。




青春不仅是自我的突破,更是责任的传递。在第二篇章中,云师校友、附小教师陈祖琪和王明慧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她们从西南联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教学实践里创新探索。
“传统不是枷锁,而是星光。”陈祖琪将彝族鼓点、傣族小调融入课堂,用创新点亮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王明慧以大理扎染、古城石板路等生活场景开展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她动情地说:“知识传递的从来不是答案,而是探索的勇气。”从母校传承的“刚毅坚卓”校训,到附小“良习修美德,好好做个人”的育人初心,陈祖琪、王明慧始终践行着教育使命。她们正努力培养有爱心、负责任、善思考、能合作、有毅力且心态阳光的学生。正如王明慧所说:“教育的星光从未熄灭。而我们的学生,终将成为新的点灯人。”
艺术学院李欣因热爱而追光,从入学专业成绩倒数到以初试第一的成绩再次考入师大研究生;从凌晨五点的琴房到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选拔赛的领奖台,在无数个奋斗的日夜里,支撑她的唯有热爱。“热爱,让每一个平淡又辛苦的日常都拥有了意义,这条因热爱而生的追光之路,也让我拥有了在困境中学会破局的勇气。”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都是追梦人》音乐声响起,熟悉的旋律唤醒青春共鸣,师生们跟着音乐齐声歌唱,脸上洋溢着对梦想的憧憬与期待。



青春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之命运与民族之前途。第三篇章通过讲述地理学部博士生彭宗琪和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祝光涛的科研经历,展现他们扎根云岭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山河间的学术追求。
“平凡的力量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让这片土地因我而有细微的改变。”彭宗琪用真挚的语言讲述了她的求学故事。跨专业选择地理信息专业,起步艰难,面对与同学的差距,她那股不放弃不服输的韧劲,支撑着她坚持下去。在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往返,日夜钻研,六年里,她与数据难题较劲,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研究生期间,共计发表SCI论文6篇,所在科研团队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祝光涛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化“薯”为“粮”、让“土豆”变“金豆”的科研经历。面对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自交衰退,土壤盐渍化带来的盐胁迫等难题,他与团队成员攻坚克难,率先在杂交马铃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二倍体杂交马铃薯“优薯1号”。这一成果入选《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标志着二倍体马铃薯研究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未来可期”的新阶段。他鼓励现场师生:“我们要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思政大讲堂在合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结束。全体校领导,学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学院(学部)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受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及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活动。

参加完思政大讲堂,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卢培林深有感触地说:“坐在台下倾听完学长学姐和老师的故事,我真切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作为云师学子,我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争取能在自己的领域发热发光!”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李梓冉有感而发:“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学生,我现场聆听了云师优秀青年的奋斗故事,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思政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培养像这样一批批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云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