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回顾“十三五”:以科技创新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020-11-11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战略领域前瞻部署, 着力推进科技工作以质量和水平提升为核心的内涵特色发展


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获国家级项目数排名稳步前移

学校科研工作通过加强统筹组织和协同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快速提高,立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2016-2019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5项,其中:新增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级一般项目278项。

科研支撑条件不断改善,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通过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侧重面向战略需求、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开放合作”三个特色,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注重资源整合,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5项。

凝聚一批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

新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合作开发与协同治理、民族教育信息化、马铃薯科学研究3个云南省创新团队;新增少数民族美学与审美教育研究、云南跨省际合作发展研究、云南宗教互联网传播与边疆稳定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



知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通过完善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利用科研绩效和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奖励的杠杆作用,科研成果产出成效显著,成果质量有所提升。

自然科学领域在数学、化学、能源科学技术、生物学及全球变化等众多科学领域的研究实现重要发现,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WATER RESEARCH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标志着我校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数量有显著提升,在《历史研究》、《教育研究》、《外国文学评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心理学报》、《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0项,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93项)、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深化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2016-2019年,学校建设有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有沼气工程、酶工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3个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学校共获得授权专利405项,其中发明99项;实用新型223项;外观设计83项;选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4人;“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于2018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提升资政服务水平能力

在持续推进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2个云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上,2016年边疆社会安全与心理危机防范智库被列入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云南、问题导向、资政启民”的原则,聚焦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主动回应政府和社会关切,2016-2019年,承担了100余项各级各类咨询决策课题,共提交研究咨询报告81篇,其中省级部门采纳43篇,市级部门采纳38篇,提高了服务区域决策能力。

推进协同创新计划,完善多部门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2016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中国西南沿边金融大数据研发与跨境金融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立项。在近五年的建设期间,各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重大任务引领建设,有效提升了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于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建设了“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和“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另外,学校2017年还获批了缅甸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3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2019年,学校召开了第七次科技工作会议,围绕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校党委出台了《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校行政印发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及《振兴自然科学行动计划》,规划了未来5年的科研工作“866”改革创新计划。“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精神,学校制定、修订了12项科研管理文件,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实现科研创新工作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处、发展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及其传承——云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光为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四期学员授课 下一条:校党委饶卫书记一行赴青海师范大学开展合作交流

关闭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